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产经 >正文

今日安徽民俗-旅游攻略

发布时间:2022-07-25 11:31:17徐宏莉来源:

导读大家好,小常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安徽民俗-旅游攻略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旧时民间村落多为集族而居。2、如至今...

大家好,小常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安徽民俗-旅游攻略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旧时民间村落多为集族而居。

2、如至今还保存明清时期建筑风貌的黄山市黟县宏村、西递村等,村民居舍相连一体,依山抱水,坐北朝南,村中建有宗族祠堂,各户门前留走廊通弄堂,汇总而通往村前一条大道。

3、少数村落依山处筑有围墙,平坦处开挖护村河,体制一如旧式的城堡山寨,易于防火、防盗、防偷,陌生人轻易难以进村,进村也难以找到路径逃走。

4、其弊端是交通闭塞,出入不便。

5、共和国成立后,集居的建筑逐渐被拆散化零,各户头喜欢建立独门独户的居室,如建成连三、连五、连七(七间屋并排建筑),或“明三暗五”式居室,中间为大厅,左右室各间隔为二,前场后院。

6、多数为土砖瓦房,少数建青砖墙壁;贫户则盖土墙茅屋遮顶。

7、90年代后,农村多数住户已建起两层(少数为三、四层)红砖水泥板顶楼房。

8、2l世纪初,政府提倡移民建镇活动,即将各村落散居的农户,统一划地在公路两旁建筑城镇式多层楼居室,从而开发旧屋场地为良田,以节约土地、用水与材料资源。

9、旧时城镇均建成东西对门、南北相向式居室或店面,中间街道贯通,两旁走廊相连。

10、富户则建筑一进三、五重不等的深宅府第,各进之间廊庑相通,中开天井采光,两旁建厢房作居室,正中留前厅、大厅、后厅、正厅等待客或家人团聚场所。

11、共和国成立后,少数城市民众住进了单元楼房;80年代后兴起老城改造,各街道大都建筑有整齐划一的高楼大厦,城镇人以居住单元楼为主。

12、90年代以来,小区建设渐成气候。

13、信奉佛教的人集体朝山,人数满百人以上称“百子会”,两百人以上的为双百子会;不满一百人称小百子会。

14、朝山者身众着灰上装、青裤、黄围兜上印有“朝山进香”字样,在香首带领下,步行上山,沿途敲锣唱赞、逢庙叩拜。

15、大多在地藏王生日(农历七月三十日)活动最盛,素以能够在这天晚上赶到九华山肉身殿上通宵旦静坐“守塔”为荣。

16、还有一些香客为亡故双亲上山敬香,他们身穿亡人的寿衣,以求得地藏王的印章祭祀亡灵为最大心愿,佛界神话说是持此印信,亡人在冥司有遍行无阻的特权。

17、九华山居民吃过除夕团圆饭后,或看电视守岁、或娱乐,直至新年零点钟声敲响后,有的是全家出动,有的是家主代表,先洗脸漱口,燃放鞭炮、烟花,谓之“出行”;再将事先准备好的香、鞭炮、烟花带上到肉身宝殿(远处的则到附近寺庙)进香。

18、进香途中,即使遇见熟人,也不言不语,进香完毕回家时方可相互招呼致意。

19、除夕进香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如愿。

20、据说若烧得第一柱香,最为吉祥。

21、现已成为当地过年必具之习俗。

22、腊月初八被佛教界奉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红枣、香菇、莲子等八种食物合煮“八宝粥”,邀请周围山民共进圣餐,并施舍给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对佛祖的敬奉。

23、其后渐成民间自煮八宝粥(称腊八粥)食用的习俗。

24、九华山及附近乡邻逢年或重大节日活动时,以舞龙灯、狮子灯庆贺助兴。

25、龙灯以竹篾扎成拱形,一拱一板,每板长约1.5米,内燃蜡烛,少则九板、多则数十板(均为奇数),每板1人扛舞,并敲锣打鼓随行.龙灯是民间庆贺喜庆的一项大型集体活动,所到之处观者如潮,十分热闹。

26、历代官府均十分重视维护九华山佛地尊严,禁止各种弊害,如对占佛地作摊场、砌酒店塞交通、宰猪杀羊、秽污教理等现象均勒碑警戒,于是形成了以素食为主的生活方式。

27、清至民国间,九华街商户入居,杂以山民,佛教查禁不严,荤禁松弛,出现了僧人吃素、山民吃荤的混合局面,逐渐习以为常。

28、但为尊重历史习俗,当地居民于春节之际,先过荤年,后过素年。

29、荤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日(小月二十七日),当地居民举家荤食,次日以草木灰将锅碗器皿擦洗干净,开始素食。

30、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再做素菜过正年,吃过斋饭,或祭拜祖宗、或守岁、或娱乐,或进香,素食一直持续到新年正月初三。

31、荤年、素年已成为九华山冬游重要项目之一。

32、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

33、流行于安徽北部和皖豫苏鲁交界地区,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砀山、萧县、开封、邳县),中路(宿县、灵璧、泗洪、涡阳、蒙城、阜阳)和南路(蚌埠、淮南、寿县)。

34、淮北花鼓戏的原始形式是民间的小型歌舞。

35、劳动人民在农闲季节里籍以自娱,有时在进行这些民间小唱时,伴以舞姿。

36、这些舞姿都是根据民歌的内容,模仿生产生活上的动作编成。

37、后来,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间杂技,如“四门八叉”、“顶人”等,使舞蹈加强了动作性,更加吸引人。

38、同时编唱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如西厢段三国段等,并渐渐由唱短段到唱长段,从一人单唱到两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子扮演)。

39、后来,又经过花古戏人的长期实践,在内容上改变了唱本故事,开始演唱连台本戏,演员也随之增多,唱腔及表演艺术逐步提高,到解放后,达到了丰富多采,日益完美的地步。

40、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为古相山庙会。

41、古时,每春秋两季,我市境内地方官员都要到相山显通寺举行祭礼,祈求神灵保佑平安,降福于民。

42、而周边民众则于农历三月十八日左右来此庙敬献香火。

43、建国后,庙会曾经改成物资交流大会,高峰时可有十余省市、数十万客商和群众赶会。

44、近年来,赶庙会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休闲、踏青的传统文化活动。

45、又名:龙舒贡席产地:安庆潜山县原料:舒席编制专用水竹,又以小叶水竹最佳工艺:用作编制舒席的水竹必须是没有风头、罗尾,暴节、伤痕、发丫的,在11月至次年2月采伐,再经过剖、刮、煮、晒等十几道严格的工序才能编制舒席;在编制过程中还能将古今字画、山水人物、花草鱼虫等编进席中,编出的图案的层次分明、颜色的浓淡适宜,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46、特点:柔滑细薄、坚韧耐磨、不腐不蚀,折卷不断佳品:睡席、枕席、坐席、桌席、屏风、壁幛、榻榻米等相关诗句:李贺:“仅厌舞衫薄,稍知花簟寒。

47、”产地:安庆望江县原料:传统的挑花多以土布为底,现在的多以平布或者绸布为底,用绣花线在布眼上按照一定的针法绣制而成。

48、针法:挑花的针法主要有两种,即游花(又叫铺花)和赞花(又叫十字花)。

49、游花:游花纹饰有两种,一种是两面的花纹有阴纹、阳纹之分,另一种则没有阴阳之分,两种纹饰的艺术效果各有妙趣。

50、图案:挑花有丰富的图案题材,不仅有动植物和喜庆福寿的各种图案,还有亭台楼阁和神话传说等多种异彩纷呈的图案。

51、发展:望江民间的挑花工艺可追溯到距今1000多年前的唐代,起初只是农闲之余,妇女们凭借自己的智慧才华,飞针走线制作出的头巾、手帕、腰带、荷包、围裙、坎肩等,既实用又美观。

52、后来发展至近代,望江挑花不仅进入了人民大会堂,还打入了国际市场,而且,著名的庐阳花布就是根据望江挑花及合肥挑花创作设计出来的。

53、佳品:手帕、荷包、头巾、腰带、围裙、背褡、坎肩、靠垫、扶手垫、床单等。

54、合肥民间素重婚姻嫁娶,视此为人之终身大事。

55、旧时,合肥民间青年男女婚姻,受封建礼教束缚,多为父母包办或左右。

56、在联姻前,必先经媒人或曰“红娘”从中介绍说合,讲究明媒正娶。

57、谚曰:“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58、”说妥之后,即可约定婚期,通称“订婚”,俗称“订亲”。

59、具体做法是:由男家宴请媒人和女方家长,饮订亲酒,吃订亲饭,并通过媒人,将具体婚期及女方家庭所索的彩礼等事宜,与双方谈定,所谓“男计奁资,女索财礼”。

60、一切定当后,由男家将婚期写成正式期帖,连同彩礼,一并通过媒人传送女方家庭,曰“下期单”,又叫“下日子”、“起红”、“对月礼”等,以便让女方家庭如期备办好嫁妆,适时嫁女。

61、结婚之日为男女人生大喜之日,其婚礼既热闹又隆重,有许多俗尚。

62、旧时,合肥民间常在是日晨,由男家早早请来媒人,带着彩礼(多为四副挑子,礼品有禽、鱼、肉、烟、酒等)、花轿、吹鼓手和迎陪新娘子的童男童女等,一路吹打,热热闹闹往女家迎亲。

63、新娘在出嫁日,则沐浴、梳妆、戴花、更新艳之衣。

64、由福寿齐全的年老长亲为其咏诵,每做一事,即有一番祝福。

65、当女家闻迎亲人马来到,即刻点放爆竹,表示欢迎,然新娘子的房门却紧闭不开。

66、这时,男家人或媒人要从门缝向内递开门钱,俗称“门缝钱”。

67、门缝钱又有“梳头钱”、“爆竹钱”、“开面钱”等很多名堂,故往往不向门缝内递三次五次钱,新娘的房门是不会打开的。

68、此做法既是女家向男家伸手索钱的最后一次机会,也表示新娘子是有身价的,不是男家轻易就能相娶的普通女子。

69、一俟新娘房门开启,新娘则由其一兄弟背出家门上轿,俗谓此是为免让新娘脚沾娘家泥土,带走娘家财气。

70、待起轿时,新娘要在轿内泣哭有声,表示对父母情深;其母亦哭泣相送,表示对女儿难舍,谓之“哭嫁”。

71、花轿起程后,女家习俗是向门外泼一盆水,叫做“嫁出去的丫头,泼出去的水”,祝愿女儿永远如一汪清水,纯清如洗。

72、女家的陪嫁品则随花轿之后,新娘的兄长送花轿上路,一般送至村口路头即返回。

73、迎取新娘的花轿,经一路吹打,将至男家时,男家迎候之人远远即放鞭炮迎接。

74、花轿于男家门前落地后,常由一高寿老太和一年轻貌美妇女上前揭开轿帘,搀扶新娘下轿,引新娘步于男家铺就的垫物(米袋)上,入室进堂。

75、米袋席地递传,名曰“传代”。

76、至堂前先拜天地祖宗、高堂,次交拜,然后由一执烛者导引新郎新娘入洞房,饮交杯酒。

77、当天婚宴之后,尚要于洞房进行“闹房”活动。

78、闹房时,不分男女老少,不论年幼辈长,竞相嬉戏逗乐逗趣,新郎新娘即便遇有难从之为,也不许生气。

79、其间繁规陋俗及封建迷信色彩较浓的做法、说法等名堂,既多且杂,不胜繁录。

80、但闹房的主旨,是促使新郎新娘融合情感,因旧时男女婚姻多为包办。

81、新婚之日,赠客礼常为花生喜果之类,寓意是祝新娘早生贵子、子孙兴旺。

82、新婚翌日,新娘于晨起拜见亲友郎舅。

83、第三日下厨,做肴馔献翁姑,行盥馈礼。

84、在男女新婚后,俗尚“看三”,即新婚夫妇在婚后第三天,新娘要回娘家看望父母,新郎则要同行看望岳父岳母。

85、女家谓此为“接姑娘回门”、“接生亲”。

86、是日,女家要备办宴席款待新姑爷(新女婿),并要邀请至亲长辈相陪。

87、席间,有戏耍新姑爷的一些俗尚。

88、其做法是:作陪人乘新姑爷不注意时,向其碗内加饭加菜,有意识将辣味浓、咸味浓的菜夹于新姑爷碗内,饭菜一旦放到新姑爷碗内,新姑爷必须吃掉,不能剩下,否则就是对作陪人不恭。

89、若新姑爷实在难从,客人就要按“吃不了兜着走”的说法,将饭菜强倒于新姑爷衣袋。

90、这类做法,目的都是为了看新姑爷失态的样子,以此逗乐。

91、另外,还有将胭脂、口红等,强抹于新姑爷脸上,而且不让其洗掉。

92、此种戏闹,俗尚不分男女长幼,虽有过火,新姑爷也得高兴领受,唯求一乐。

93、庐剧:旧称“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芜湖等地。

94、因合肥古称庐州,故于1955年改今名。

95、相传,庐剧有约200年的历史,清乾隆、嘉庆年间已有职业班社。

96、早期多演于地摊,以三小戏为主。

97、初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歌舞为基础,在发展中吸收了阜南海子戏,寿县、凤阳的端公戏,无为的徽剧及肥东、巢湖等地门歌的唱腔和剧目。

98、有些班社又分别同徽剧、京剧合班演出,并受其影响,逐渐发展成庐剧。

99、庐剧的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大类。

100、主调有“二凉”、“三七”、“寒腔”、“神调”、“老生调”、“老旦调”、“丑调”等,是演唱本戏和折子戏的主要唱腔,也是表现不同行当的专用调,擅长叙事抒情,缠绵动人。

101、花调是小戏的固定曲调,多为民间小调,轻松明快,用于演唱生活小戏。

102、唱腔的特点是:不断用假声演唱,称“小嗓子”;演唱中邦腔哈台,即演唱到一定时候由场上和场后演员齐声帮唱,其声高亢,借以烘托剧情,鸡染气氛;庐剧的每一行当,都有一至几个特有的唱腔,别的行当则不能用。

103、庐剧在流行中受不同地区人民的语言、生活和欣赏习惯的影响,其唱腔艺术上分为东、中、西三路,各具特色。

104、东路以芜湖、当涂为中心,唱腔柔和委婉;中路以合肥、巢湖为中心,唱腔细腻;西路以霍山、六安为中心,唱腔高亢粗矿。

105、庐剧在表演艺术上有歌有舞,生动活泼,在唱完一段之后,随着打击乐器伴奏起舞,舞姿优美,花样翻新。

106、庐剧的伴奏原来只用打击乐器,建国以后才增加丝弦、弹拨乐器。

107、打击乐很丰富,几乎是一种戏一奖锣鼓经,习称“满台锣鼓半台戏”。

108、庐剧行当是分工后又兼代别行,如老生兼代花脸,小丑兼代老旦彩旦等。

109、庐剧的剧目有200余个,分本戏、折子戏和花腔小戏。

110、本戏,包括连台剧,以公案、爱情及家庭悲欢离合为主要内容,如《秦雪梅》、《休丁香》等。

111、折子戏多为从本戏中抽出具有独立性的精彩部分,如《花园扎枪》、《打芦花》等。

112、花腔小戏则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和爱情为主要内容,以及部分闹剧和讽刺喜剧,如《讨学钱》、《借罗衣》等。

113、《借罗衣》还搬上了银幕,涌现出王本银、丁玉兰、武克英、孙邦栋、鲍志远、李道周等知名演员。

114、门歌是一种流行于皖中南地区的民间歌谣。

115、歌词一般是“望风采柳”,如见到人家门口一棵柳树,就唱“老板门前一棵柳,放下柳树打笆斗,打了笆斗量大麦,量了大麦酿烧酒,五湖四海结朋友。

116、”幽默风趣,乡土味十足。

117、按歌词表现内容可分劳动歌、情歌、生活歌、仪式歌等,按表现手法有比喻、夸张、形容、对比等。

118、门歌的表现方式一是走街串户演唱,二是逢年过节玩花灯、划旱船时演唱。

119、门歌也有座唱形式,由众人凑钱,固定在一个地方唱几天,如同说书一般唱连台本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120、居住在合肥市包河区骆岗镇大郢村的贾德云就是门歌歌手的佼佼者。

121、贾德云生于1928年。

122、他自幼爱好门歌,每当村里来了唱门歌的,便跟在歌手后边,从这一村听到那一村。

123、12岁投师卫大和尚(旧社会对无钱娶媳妇的寡汉的称呼)演唱门歌。

124、由于他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当地的口语、典故、民间传说了如指掌,因而创作的歌词纯朴、清新、自然,琅琅上口。

125、解放后,贾德云参加工作,进了识字班学文化,在单位长期从事工会宣传工作,有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加之勤奋钻研、天赋极高,因而他的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126、贾德云创作的门歌来自生活,来自民间,来自他本人的经历。

127、门歌《插秧歌》“楝树开花你不做,蓼子开花把脚跺。

128、”歌词来自在江淮地区妇孺皆知的一句劝戒懒汉的警世名言,以农村常见的两种植物不同的开花季节,暗喻人们抓住农时不误庄稼。

129、门歌《小长工》用强烈的对比手法烘托旧社会贫富不均,诉说小长工的悲惨生活:“七月太阳赛火烘,东家打着轻洋伞,太阳照着小长工。

130、天降大雪赛鹅毛,东家盖着绫罗被,长工稻草当被筒。

131、”门歌《吴小林求婚》利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男女青年互相爱慕、互诉衷肠、渴望自由的心情。

132、男唱“为妹走了多少黑夜路,摸了多少冷墙根,头碰多少蜘蛛网,脚踩多少牛屎墩。

133、”此处连续用了四个排比句,紧接着再用夸张手法,“高高的山头踏平路,小埂草面踩成坑”。

134、女方应唱后,男方又唱:“为郎我站着怕人看见,蹲着又挨蚊虫叮,手拍蚊虫有四两,脚踩蚂蚁有半斤。

135、”歌词形象生动,夸张不失其真,对比不露雕琢之痕。

136、门歌表演所用道具极其简单,一鼓一锣。

137、20世纪90年代,黄山音像出版社在编辑贾德云门歌集时,大胆尝试用二胡、笛子伴奏,并加上女声伴唱等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38、贾德云的门歌,曲调中有庐剧的韵味,有江南采茶调的余音。

139、音调随着歌词内容跌宕起伏,韵味悠长,余音绕梁,字字泥土香,句句家乡音,给人以美的享受。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