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产经 >正文

公无渡河的故事(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发布时间:2022-08-04 00:39:31狄君榕来源:

导读您好,蔡蔡就为大家解答关于公无渡河的故事,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公无...

您好,蔡蔡就为大家解答关于公无渡河的故事,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公无渡河。

2、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出自《公无渡河》原文:公无渡河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3、渡河公死,公乎柰何。

4、释义:你不要涉水渡河啊!你却一定要涉水渡河!未曾渡过却淹死在河里!拿你怎么办呢!扩展资料:赏析:“相和歌”是汉代所采集的各地民间音乐。

5、之所以叫相和,有两种含意:一种是用乐器丝竹与人的歌声相和。

6、《宋书·乐志》中说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指的就是这种形式,伴奏的乐器有节、笙、笛、鼓、琴、琵琶等七种(见《古今乐录》);另一种是指一人唱、众人和。

7、《宋书·乐志》记载的《但歌》的演唱方式是:“出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一人唱三人和”,这也叫相和。

8、汉代相和歌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当时的政治状况、社会风俗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9、历史、游仙、相思、离别、人生的感慨及格言式的训戒等,在相和歌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反映。

10、在乐调上它包括“平调、清调、瑟调”,这在汉代叫“清商三调”(《旧唐书·音乐志》)。

11、三调之外又有“楚调”和“侧调”,这五种曲调总称为“清商正声、相和五调”。

12、因此“相和歌”后世又称为“清商乐”,简称“清乐”。

13、《相和歌辞》是乐府歌曲名。

14、据《宋书·乐志》说:“《相和》,汉旧歌也。

15、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16、”《相和》之名,大约由此而起。

17、这些歌如《宋书·乐志》所说:“今之存者,并汉世街陌谣讴。

18、”这些歌原来多是无乐器伴奏的口头歌谣,后被乐官们采入乐府,以丝竹配奏。

19、到三国时,又经乐官们再次改造,成了魏晋的“清商三调”歌诗。

20、其中有一部分曲调代以曹操父子所作新辞,但有一部分则仍用汉代民歌本辞。

21、《公无渡河》是《相和歌辞》之一,即《箜篌引》。

22、“箜篌”是一种弦乐器,形似今天的“竖琴”。

23、这首《公无渡河》据《乐府诗集》卷二十六引晋崔豹《古今注》云:“《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

24、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

25、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26、子高还,以语丽玉。

27、丽玉伤之,乃引箜窦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

28、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29、”后来曹植的《箜篌引》大约仅用曲调,内容与《公无渡河》无关。

30、但梁刘孝威、唐李白、李贺诸作则大抵用此意。

31、《公无渡河》是一首古诗。

32、此诗是借乐府古题以及古老的渡河故事写下的一首狂放而怫郁的悲歌。

33、诗中描述一狂夫不顾河水汹涌只身过河,他的妻子在后边呼喊着却不能阻止,狂夫坠河溺水而死的场景,表现了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

34、全诗描写生动,气势磅礴,体现了浓郁的悲壮色彩。

35、乐曲《箜篌引》由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庄曜先生于1999年创作而成,由任洁首演。

36、《箜篌引》取材唐诗中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37、该诗写的是梨园子弟李凭在都城长安弹奏箜篌时产生的泣鬼神、动天地、石破天惊的演奏效果。

38、作曲家借诗意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现代作曲技法,乐曲前半部分以虚实相映的旋律,起伏多变的节奏,着意抒发原诗带有幻想性的意境。

39、后半部分采用比较明快的舞蹈性节奏,既有轻灵,又有粗犷,既有婆娑翩翩,又有“石破天惊逗秋雨”、“老鱼跳波瘦蛟舞”的奇特景观。

40、使听众随着乐曲进入一个天高地阔神话般的世界。

41、1200年前,诗人李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李凭演奏的箜篌音乐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42、庄曜先生又在这首奇幻瑰丽、光怪陆离的诗作中融入自己的臆想,将其转化为意境抽象的、扑朔迷离的音乐。

43、这,无疑是一个绮丽、奇妙的巧合。

4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无渡河。

本文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会喜欢。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