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产经 >正文

陋室铭书法作品欣赏(陋室铭书法作品)

发布时间:2022-08-28 04:39:27蒋承伟来源:

导读您好,蔡蔡就为大家解答关于陋室铭书法作品欣赏,陋室铭书法作品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陋室铭》选自《全唐...

您好,蔡蔡就为大家解答关于陋室铭书法作品欣赏,陋室铭书法作品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字梦得)所作。

2、《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3、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4、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5、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6、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7、《陋室铭》一文,刘禹锡诸集均未见收录,近年有人疑为伪作。

8、但此文前代屡见献文记载,内容又与作者行事相合,似仍以视为刘作为宜。

9、本文作于和州任上(824—826)。

10、《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1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于歌颂功德与昭申鉴戒。

12、[1] 写作手法编辑整体评析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

13、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4、[5]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15、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16、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17、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18、“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

19、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20、[6-7]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21、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22、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

23、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

24、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

25、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

26、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27、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

28、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29、[7]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30、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

31、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

32、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

33、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

34、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35、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

36、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

37、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

38、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

39、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40、[2] [7-11] 分层评析文章内容包括三层意思。

41、[5] 第一层(从开头至“惟吾德馨”)以类比的方式引出文章主旨。

42、文章开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4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大气之语开篇,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功颂德埋下了伏笔。

44、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

4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

46、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47、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陋室的寓意,以“德馨”统领全篇。

48、以下文字皆由此生发。

49、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即日常生活。

50、作者从周围景色入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1、“描写环境宁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52、“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室主人交往之雅。

53、来来往往的都是饱学之士,没有平头百姓。

54、这些人可以高谈阔论,纵情畅怀。

5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闲下来在室中可以抚琴弄弦,展卷读经修身养性。

57、以上是作者从三方面对于一个道德陋室铭书法[12]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

58、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生活状态。

59、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且又多姿。

60、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

61、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

62、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3、第三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

64、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已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

65、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不仅说明了陋室不陋,又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傲岸的志趣与抱负。

66、从诸葛亮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扬雄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来看,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是否还有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呢?第四层(最后一句),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67、“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引为证据,作全文的总结,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而又不陋痕于文字上,更进一步突出了他那高洁傲岸的志趣与抱负。

68、“何陋之有”回应上文。

69、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也即铭文一开头所说“惟吾德馨”。

70、这个结语引经据典,显得警策有力,把个“陋”字彻底翻过来了。

71、铭文一般都压韵,并常用排比、对偶句。

72、本文为骈体文,就用了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韵脚,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73、除末句外,全篇都是骈句,韵脚是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

74、[5] 5作品鉴赏编辑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

75、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76、[3]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

77、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

78、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

79、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定,刘禹锡选择的就是这一条路。

80、同时,人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剑拔弩张,而有时也要休息娱乐。

81、因此,不能简单地批评闲情逸致。

82、另一方面,铭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他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文学家,这也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进、雄心勃勃;贬谪后他就涉足文坛,最后终于以文学家名世。

83、因此,文中还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内。

84、[3]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

85、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

86、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

87、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

88、文章还运用了代称、引言等修辞手法。

89、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脍炙人口。

90、[3] 这是最全的了,没其他地方补充了。

本文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会喜欢。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